《楚辞》有言: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中华上下五千年,千年沧桑,波澜壮阔。在渺渺青史中,“廉洁”二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异常明亮耀眼,刻骨铭心。
“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自古以来,许许多多清官廉政的事迹千古流芳,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先贤之中,必有包拯包龙图。
公元1039年,包拯调任端州做知州。而端州出产砚台,人称端砚,是一种名贵的特产,因其“易发墨,不损毫”,堪称砚中极品。那时,端州的不少官员为求升官晋级,以各种名义横征暴敛,用端砚去贿赂朝中的权贵,使贡砚的数目比朝廷下达的数目增加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然而砚石极难开采,砚工们呕心沥血方能制成一台端砚。为了遏制这种“陋习”,包拯任知州期间,严格规定仅按朝廷要求的数量征收,绝不额外多取一块。 三年任期满,包拯离任时,老百姓感念包公清廉,执法如山,于是偷偷将一方端砚放入他的行囊。船行至江中被包拯发现,思索片刻便将砚台投入水中,并告诫下属:“为官者不可贪一物。”
古文中记载:“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至今肇庆仍流传“包公掷砚成洲”的传说,砚洲岛之名由此而来。端砚沉湖,浮出水面的是包公的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包拯晚年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训刻于石碑,警示后代恪守清廉。其子孙皆谨遵教诲,无一贪腐,更成一段佳话。
端砚一方,微微一物,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包龙图投入水中的是一方端砚,溅出的是却是流芳千载的清正与廉洁,永为后世铭记。
古有包龙图,今有焦裕禄。1963年初的一天深夜,焦裕禄还在灯下看文件,大儿子从外归来,告诉父亲刚刚看了戏,却因其是焦裕禄之子可以逃票。听闻至此,焦裕禄眉头一皱,顿时严肃。痛批儿子一顿:“年龄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宜,长大了就会贪大便宜,这是很危险的!演员唱戏,是一种很辛苦的劳动,看白戏是一种剥削行为!”于是从自己兜中掏出了两角钱,交给了儿子,并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从小就要养成公私分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不要以为父亲是书记,就要搞特殊。”要求儿子第二天把钱送还给检票员,向他承认错误。
焦裕禄自始至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将权力视为服务人民的工具,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廉洁自律、无私奉献,从不接受组织的特殊照顾或他人的馈赠,甚至在看到县委机关北面的大池塘可以养鱼后,他建议并参与了鱼苗的投放,但当渔场同志因他的指导而想送鱼给他补身体时,他却坚决拒绝。在工作期间,焦裕禄又经过深入思考制定了《干部十不准》文件。夙兴夜寐,清正廉洁,正是焦裕禄的为人本色。
唐有魏征、明有于谦,如今的王进喜、邓稼先、钟南山……前辈先贤用行动向我们书写廉洁风骨的深刻内涵。何谓廉?那是苏琼拒瓜、羊续悬鱼、晏子辞珍,是广厦万间,夜眠七尺;是良田千顷,日仅三餐,是为官者克己复礼,两袖清风;行医者济世救人,舍生忘死。当万家灯火在夜间点亮,在璀璨闪耀间,那是传承千年的中华廉脉在波光流转,熠熠生辉。
陕煤集团技术研究院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