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陕北高原,烈日高悬,将延长石油千里油区炙烤得发烫。与天气不遑多让的,是油田上下夺油上产的火热。在油田公司第一大厂吴起采油厂白河采油队一座井场上,采油工周海舟半跪在管线旁,正紧握扳手加固输油管线,额头的汗珠顺着安全帽檐不断滚落。
这是该厂冲刺“硬过半”的日常缩影。从井场到中控室,从新员工到技术骨干,吴采7000多石油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能源保供的精彩答卷。该厂一线生产单位开启“白+黑”连轴攻坚模式,井场搭建、抽油机安装调试等工作紧锣密鼓,创下本季度投产新纪录。截至6月17日,该厂累计投产新井239口,原油生产超116.71万吨,完成上半年任务的94.5%,“硬过半”目标实现在即。
生产攻坚:一线实干拼出“进度条”
“这口井日产油8吨,咱们一定要多操点心,确保管线安全,每一滴油都颗粒归仓!”凌晨4点,吴起采油厂铁边城采油队35-18工作站,同鸿的声音在空旷的井场格外清晰。夜色中,他的身影被探照灯拉得修长,专注的神情仿佛与抽油机、管线融为一体。
像这样的“午夜守护”,吴起采油厂每天都在上演。铁边城采油队实行“网格化包井”制度,280余名采油工如同细密的网丝,覆盖1300余口油井,开展“地毯式巡检”。采油工王海军负责的片区有16口井,他给自己定了“三查三看”规矩:查设备、看运转是否异常;查管线,看有无渗漏;查油井,看产量是否稳定。哪口井易出故障、哪段管线冬季易冻堵……每口井的“健康档案”他都烂熟于心、精准预判。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该采油队设备故障率降低了12%,那些曾被视为“难点”的油井,如今成了稳定的“增长点”。
在吴起采油厂生产调度中心的大屏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闪烁不停。“1号注水站注水井压力异常,立即通知采油队核查!”调度员盯着屏幕,迅速发出指令。这是该厂第四轮三年精细注水工程实施的日常场景,数智化转型正重塑生产流程。
在注水项目现场,智能监测设备像“神经末梢”般覆盖着井场。“以前调注水,得人工跑遍所有井,现在通过这个数字化平台,坐在中控室就能精准控制每口井的注水量、压力等参数。”吴采生产运行科负责人冯志军点开数据曲线,“你看,这口井的注水效率提升了20%,每年能减少无效作业成本超百万元。”
在该厂老区块,经过前三轮精细注水,采收率从18.64%提升至19.62%,相当新增可采储量580多万吨。这就像给油藏“精准输液”,让老油藏重新焕发活力,为全厂2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长远筑基:技术深耕夯实“硬底盘”
页岩油、致密油藏在地下深处,开发难度大,但潜力也大。“我们不断尝试新技术,就是要向地层‘深部要油’。”长期扎根吴采非常规油开发一线的赵晓春表示。上半年,该厂非常规油产量占比提升至28%,这些来自地层深处的“宝藏”,为全厂资源接替、长远稳产备足了“弹药”,让发展的底气更足。
新井建设现场,火热氛围与井场的高温相融。水平井钻井平台上,钻机24小时轰鸣,仿佛永不疲倦的“钢铁战士”。“这口水平井从钻井到投产,只用了75天,比以往缩短了16天!”项目负责人冯波抹了把脸上的泥浆,眼神里透着兴奋。为了抢时效,施工队创新“井工厂 + 三班倒”模式,工人轮班不停歇。“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贡献产量!”产建项目部综合管理室负责人齐宏鹏坚定地说。上半年,吴采新井贡献率达15%,这些新生的“血液”,正为产量冲刺注入强劲动力。
老井挖潜的“科技范”,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投产10年的油井,吴采技术团队像给老人做“全面体检”,建立数值模型,分析2000组水质、地层数据。“老井挖潜不是蛮干,是用科技给油田‘焕新’。以前不少老井都快成‘死井’了,现在借助智能设备剖析注水水质、地层动态,结合数值模型优化注水参数,‘沉睡’的原油重新流动。”吴采勘探开发研究所陈刚介绍说。
多年来,通过实施“细化选井选层、优化措施工艺、注重过程控制”措施体系,吴起采油厂让一大批低产低效井“脱贫致富”, 长停井“枯木逢春”。今年以来,通过完善注采对应、低产低效井治理累计实施538井次,单井日增油1.5吨,累计增油5.25万吨,继续为油田稳产贡献力量。
人才赋能:一线熔炉里的青春淬火
清晨五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吴起采油厂白河采油队吴73工作站井场上,23岁的采油工李阳已经跟着师傅周海舟开始了一天的巡井工作。
抽油机的轰鸣声中,周海舟半蹲在地上,指着设备底座对李阳说:“你听,这声音里带着点‘颤’,平衡块该调了。”李阳赶紧掏出笔记本,把师傅的话记下来。从采油到注水,再到如今跟着“技术大拿”学设备运维,每个岗位的细节都在重塑他对石油生产的认知。“以前以为采油就是‘开开关关’,真到了井场才知道,每口井都是‘活教材’。”李阳擦了擦额头的汗,工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洇湿。
在吴起采油厂,像李阳这样的新员工,正经历着一场“沉浸式”的成长淬炼。借“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契机,该厂构建起人才培育的“全链条体系”,让青春力量在基层熔炉里锻造。
“新员工必须完成至少3个岗位的轮岗实践,而且每个岗位都绑定‘研究课题’。”吴采人力资源科工作人员王宪洋介绍道。
大学生职工李璞宁选定“注水水质对油田开发效果影响的研究”课题,一头扎进采油队实习。在现场,他脚步不停,实地调研注水工艺现状,管线怎么铺、设备咋运转,都摸得门儿清;实验室里,他专注物化分析,对着各类样本剖析污染指标,探寻水质 “健康密码”;数据堆中,他搭建典型模型,让水质与开发效果的关联清晰浮现。“注水开发是维持油田稳产的核心技术,水质把控耽误不得!” 李璞宁的感慨,道出油田生产关键,在为生产优化筑牢根基的同时,也展现了年轻一代扎根一线、破解难题的担当。
与此同时,“双导师制”则为年轻人装上成长的“双引擎”。专业导师杨智,十多年扎根一线,带出的徒弟里出了7个技术骨干;思想导师尚振国,常给新员工讲老一辈石油人“背着铺盖卷找油井”的故事。“我们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能源报国’的种子在年轻人心里扎根。” 尚振国说。
近三年来,吴起采油厂130名新入职大学生中,46人晋升管理或技术岗位,100余项青年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这些从一线走出的“后浪”,正成为采油厂接续发展的生力军。
关爱职工:以心暖心汇聚奋进合力
天色向晚,吴仓堡采油队宿舍区,职工曹永军哼着小曲推开房门——新安装的空调正送出习习凉风,把夏日的燥热隔绝在外。“以前夏天宿舍热得像蒸笼,风扇开到最大档,半夜还是被热醒。现在好了,盖着薄被就能睡个安稳觉!” 曹永军的笑声里,藏着说不完的满足。
这是吴起采油厂深化我省“三个年”活动、践行集团公司“总部是基层的营商环境、干部是职工的营商环境”理念的生动注脚。从给一线宿舍加装71台空调,到改建公共浴室、更新取暖设备,该厂把职工的“小事”当成“大事”办。“一线职工倒班辛苦,生活上的舒心,才能换来工作上的用心。” 吴采工会副主席薛晓燕在调研时反复强调。
在该厂职工食堂,饭菜香里飘着“烟火气”。“今天有油泼面、红烧排骨,都是大家爱吃的!” 厨师长王师傅笑着说。食堂每周更新菜单,还设置“意见箱”,让职工当“美食评委”。现在,吴采厂区格外热闹,茶余饭后职工们聚在一起聊生产、谈技术,偶尔还组织场“井场故事会”,分享工作里的酸甜苦辣,“家的氛围”越来越浓,干事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不止于生活改善,吴采还千方百计为职工搭建成长“阶梯”。授权专利申请开通“绿色通道”,全部由单位兜底报销,不让职工花一分钱;“职工小改小革、创新技能大赛”上,职工们带着“管线超压、泄压报警装置”“放油管线防漏器”“自制8字孔跨接线”等“金点子”比拼,获奖项目直接进入生产应用。
“借着深化‘三个年’的东风,我们要把生产、人才、民生拧成一股绳,攥紧拳头冲刺‘硬过半’,夺取全年胜!”吴起采油厂负责人钟宝鸿掷地有声地说。他表示,下一步,全厂下上将继续全力激活生产“新引擎”,深耕人才“育苗田”,筑牢民生“暖心巢”,确保油田长期稳产高产,为延长石油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精彩的“吴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