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集团:所属陕钢集团 打好激励“组合拳” 激发企业“新活力”
时间:2022-06-21
来源:陕煤集团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自2018年成为国企改革“双百企业”以来,陕煤集团所属陕钢集团在国务院国企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国企改革关于完善激励机制的政策包和工具箱,坚持以市场化经营机制为导向,逐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了“2+3+N”激励体系,激发了人力资源活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两大激励机制 激活内生动力

上下贯通的工资总额备案制。要想充分激活内生动力,就必须建立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相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对此,陕钢集团确定了以“双目标、双挂钩、四类层、三道线”为落地环节的工资总额备案制,而且实现了从集团公司到所属14家独立法人公司的上下贯通。

实现双目标,工资总额备案制的目标导向。2021年初,陕钢集团基于对全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市场形势的预判,提出决定员工工资总额的两大目标是利润以及利润总额在行业排名;夯实双挂钩,工资总额备案制的具体落地。建立利润指标和利润总额在行业排名与工资总额双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其中行业排名(竞争力指标)权重60%,利润指标权重40%;严格四类层,工资分配体系的内控原则。陕钢集团内部工资分配实行分类分层分级考核;管好三道线,把握稳定与效率的平衡。即管好各级班子同绩效目标挂钩的红线,管好一线员工收入的保底线,管好各层分配不得串层挤占的刚性约束线。

全覆盖的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2021年,陕钢集团全面推行集团本部及所属14家独立法人公司的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统一任期三年,并实现从上到下的目标管理,即制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经营目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并细化量化分解至所属14家公司总经理,实现目标一致、上下贯通。实现了各级经理层岗责权效利的契约化。各单位董事长与经理层成员逐一签订了岗位聘任协议,与总经理签订了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及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各单位总经理与经理层成员逐一签订了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同时,科学设计年度和任期考核指标,通过考核的“指挥棒”,促进各级经理层完成任期和年度目标,确保经营目标实现。

三大激励工程 激活发展动力

先进典型培树工程。近年来,陕钢集团在全公司开展“群星璀璨照耀钢城”先进典型培树工程,共设立党委、行政、工会、团委、劳竞、女工六大类别奖项,催生出了一大批各级劳模、三秦工匠、感动人物、技术标兵、行业工匠、技能大师等。先后培养了1个全国技术能手,3个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2个陕西省首席技师,23个省级技术能手等;培育了1名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2名三秦工匠,1名陕西国企工匠等。涌现出各类劳动模范176人,其中全国劳模1人,省部级劳模18人。

精神文明新风奖工程。对于爱岗敬业、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方面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进行表彰奖励和大力宣传。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4人,陕西好人8人,陕煤最美员工10人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钢城卫士”树正气工程。对于在严把原燃料入厂关、守住质量生命线、维护企业利益的员工,以及坚守在治安保卫岗位,保卫企业财产安全的先进员工,授予“钢城卫士”荣誉。当前,“钢城卫士”已经成为陕钢最闪亮的坐标,引导更多的员工在本职岗位扛得起责任,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原则,把得住底线,用实际行动捍卫企业利益。

多种激励工具激发管理活力

陕钢集团激励机制运用多种激励工具,包括任期激励、落实三项机制,宽带薪酬、全员绩效考核、专项津贴、多通道晋升、岗位竞聘机制等激励方式。

实施管理人员竞聘上岗。2019年,陕钢集团机关部门副职以下管理人员共计80人全部“起立”,实行竞聘上岗。部门副职原有干部24人,此次竞聘只设13个岗位,最终竞聘成功8人,落选16人,基层新晋5人,落实了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各子公司也采取大部制改革,其中龙钢公司将原31个机构整合为19个,各级机关人员由964人缩减至433人。

全面推行“三个合同制”。2020年全面实行领导干部“三个合同制”,即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签订岗位合同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责任合同,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的责、权、利,真正实现“身份市场化”,激发领导干部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提高岗位津贴。实施了《专业技术 技能人员岗位津贴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作专项津贴费用,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创新。

目前正在探索员工持股、项目跟投和科技成果分红等激励机制。

自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以来,陕钢集团主动作为、敢于碰硬,聚焦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关键环节,激发了企业活力、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其中三项制度改革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A级,改革案例《以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为抓手,助推企业实现涅槃式新生》,入选《改革样本: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案例集》。2022年一季度,实现收入177.53亿元,同比增长49%;完成利润3.58亿元,同比增长408%,实现首季“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