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由陕西建工集团组织的“秦砖汉瓦丝路情”2025年度优秀属地化员工“中国行”活动,邀请了来自阿联酋、沙特、蒙古等多个驻外项目上的9名外籍员工及家属,共同走进西安市鄠邑区关中木构古建营造技艺工坊,沉浸式感受中国千年木构建筑中蕴藏的智慧,开启一场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话的文化之旅。
据了解,关中木构古建营造技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技艺以木结构为核心,注重榫卯连接,具有防水、防风沙、防火、抗震等综合性能,还采用桐油浸渍等传统方式进行木材防腐,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古建修复、仿建、教育实践及文创等领域。
走进关中木构古建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安武涛的工坊,气势恢宏的袖珍钟楼、古朴典雅的大明宫、精巧别致的“汉人老家”等精美绝伦的微缩古建模型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模型不仅形制准确、做工精细,更以一木一榫、一梁一柱,生动诠释了关中木构古建营造技艺的匠心精髓与文化深度。
“在我生活的地方,几乎看不到这样的传统建筑,满眼都是现代高楼。”华山国际工程蒙古有限公司翻译刘晓娟感慨道,“这几天我见识了太多美丽的中国古建筑,但今天才真正明白,它们背后藏着如此精巧的技艺。”
观摩模型后,邀请外籍员工亲手体验榫卯结构拼装。陕西建工集团沙特武达西服务式住宅小区项目约旦籍施工经理奥斯·马哈茂德·阿卜杜拉·阿尔兹奈马特早早选定要拼装的模型,他全神贯注地研究、仔细揣摩拼装技巧,当最后一块构件严丝合缝地嵌入整体,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来西安之前,我只是通过照片和视频了解中国古建筑,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几千年前的中国人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建成房屋,这真的充满智慧、十分先进。”他兴奋地说道,“在今后的建筑设计时,我希望能将这种木结构技艺融入屋顶的设计中——这不仅能打造更精美的建筑,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作为“关中木构营造技艺”的第四代传人,近年来,安武涛带领团队不断对传统木作工艺进行改良,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目前,该工坊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在推动技艺创新的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我经手建造的每一处建筑,都当作作品来打磨,而非单纯的工程来完成。”安武涛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建筑,打开一扇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盼着外国友人能通过榫卯拼接体验,深入理解我们古老而智慧的木构营造技艺,推动这项传统技艺走向国际。”
体验接近尾声,外籍员工代表以中国传统敬茶仪式向安武涛表达敬意,寓意“拜师求学、传承技艺”;安武涛则回赠一幅题写“匠心传承”的书法字帖,此举象征着中西工匠精神的交流与融合。一敬一赠间,既凝聚了技艺传授的庄重承诺,更寄托了文明互鉴的美好愿景。
在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的今天,陕西建工通过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让外籍员工真切感受中国古建筑之美,更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搭建起一座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让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被更多人看见、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