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把大地烤得滚烫,35℃+的高温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得人喘不过气。可就在这热浪里,能源供应是千万家的“生命线”,陕能新疆的员工们肩抗这份重担,在滚烫的土地上,用汗水书写着保供的答卷。
发电部:设备的“贴身保镖”
发电部的演练场像个小战场,员工们额头冒着汗,脸上却透着股认真劲儿。“人员中暑!”随着一声模拟指令,几个人立刻围拢过来,有人拿毛巾擦“伤员”额头,有人抬担架,动作快得犹如戈壁滩上滚烫的风。这“场景预演-智能推演-实战检验”的练兵法,他们练了一遍又一遍,桌上的推演图纸都被汗水浸得发皱。
太阳最毒的时候,巡检师傅们戴着安全帽,沿着设备区慢慢走。手里的红外测温仪“嘀嘀”响着,像给设备量体温的体温计。走到主变旁,巡检员张泽伶停下脚步,用手在外壳上摸了摸,又侧耳听了听机器运转的声音,眉头微微皱起:“这声音有点不对,得再查查。”她掏出本子记下来,汗水顺着下巴滴在本子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
热控专业:机组的“神经科医生”
热控的师傅们钻进高压加热器那狭小的空间,里面像个蒸笼,刚进去没多久,后背的衣服就湿透了。只见班长魏学义侧着身子,一只手撑着滚烫的设备,另一只手拿着校验仪,眼睛瞪得溜圆盯着数据。“差一点点就准了。”他嘟囔着,手指在仪器上轻轻调着,额头上的汗滴进眼睛里,他也只是使劲眨了眨。
电子间里,程欣正趴在机柜前,鼻子快碰到线路板了。他手里的万用表线搭在元件上,嘴里数着数:“一、二、三……”突然仪器响了,他眼睛一亮:“找到了!就是这个元件出问题了。”旁边的备品备件摆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小兵,随时等着上阵替换。
电气专业:线路的“检修卫士”
升压站的设备都被晒得发烫,地表的温度超过62℃。工作到一半的夏晨,停下手头的工作擦了把汗,不经意间汗珠掉进脚下的石头堆里,瞬间就没了影。他拿出工具检查线路接头,手被晒得黝黑,动作却稳得很,拧螺丝的时候,胳膊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
升压站里,王梦雪拿着红外成像仪对着瓷瓶扫来扫去。“这里有个小亮点。”她皱着眉凑近看,“得赶紧处理,不然高温下容易出问题。”她一边说一边记,笔记本上的字工工整整,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
燃料专业:能源的“搬运工”
燃料仓库像个大烤箱,皮带巡检王庆国,每走一步,脚下的地面都热乎乎的。汗水顺着脖子流进衣服里,后背的盐渍一圈圈扩大。“再加把劲,可不能出啥问题!”他喊了一声,声音有点沙哑,脸上却带着笑。
燃料部安全员于志杰拿着铁锹,拨开煤堆检查。热浪裹着煤尘扑过来,他眯着眼睛,用铁锹翻了翻煤,旁边的高岭土,此刻仿佛也正等着他的检阅。他直起身,腰杆挺得笔直,尽管脸上蒙了层灰,眼睛却亮得很。
职能部室:保电的“后援团”
安全环保管理部的灯早早亮了,安桂珍正对着电脑核对物资清单,鼠标点击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防暑药品还差两箱藿香正气水”她边说边在纸上划着,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桌角的电扇呼呼转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可她手里的活儿一点儿没停。
临近中午,餐厅的师傅们开着保温餐车往厂区走,餐车轱辘在滚烫的地面上留下浅浅的印记。“慢点开,别把绿豆汤洒了。”李师傅叮嘱着,掀开餐车盖,一股凉意混着豆香飘出来。
太阳慢慢往西沉,可热气一点没减。陕能新疆的各个岗位上,员工们还在忙碌着。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上的汗水亮晶晶的。正是这一份份坚守,让电流通过3200多公里的吉泉线稳稳地流进千家万户,让灯光照亮每一个炎热的夜晚。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他们用行动说着:保供,我们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