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研究
【陕建控股】“把脉问诊”到缅甸 跨国驰援护瑰宝——陕建科研院缅甸震后危房勘评综述
时间:2025-09-12
来源:陕建控股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突发7.9级强震,顷刻之间地动山摇,近万名群众死伤,14.3万栋建筑受损,多处珍贵文化遗产建筑遭受重创,亟待“诊断”。

受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考古与国家博物馆司的诚挚邀请,陕建科研院贠作义和毛冬旭两名职工作为曼德勒震后勘察评估工作组成员,跨国出征为受损建筑“把脉问诊”。

迎接他们的,是一场远超想象的严峻挑战。6月的缅甸,热浪滚滚,蚊虫肆虐,蛇鼠出没,霍乱、登革热等风险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危房鉴定刻不容缓,贠作义和毛冬旭克服语言不通、地形不熟障碍,

6月9日至20日短短12天内,他们的足迹遍布曼德勒市区、因瓦古城、阿摩罗补罗古城等约6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完成了梅努寺、曼德勒皇宫城墙、瑞西贡佛塔、马哈木尼塔等24处受损文物建筑的勘察评估。

白天,他们穿梭在废墟中,手持专业检测仪器,争分夺秒地完成现场勘查工作,从建筑外观到内部结构,从基础的稳固性到墙体的裂缝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数据。夜晚,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借助微弱的灯光,在玛卡亚瑞西贡佛塔、桑达木尼寺、皎多枝佛塔等多处受损建筑内用无线测试设备开展长达6小时的动力测试。

玛卡亚瑞西贡佛塔内,空间狭小光线昏暗,他们小心翼翼地布置着测试设备,动作轻柔谨慎,如同呵护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无线测试设备要精确地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以捕捉文物建筑在自然振动下的“心跳”与“脉搏”。这些看似微小的振动数据,对于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至关重要,就像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跳情况一样。为了获取最准确的数据,他们必须保持高度专注,有时候都不顾蚊虫叮咬,有次为获取关键数据,他们连续测试6个小时,为受损建筑后续加固修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6月13日,贠作义和毛冬旭要在因瓦古城内,对梅努寺等受损建筑室外环境开展激光扫描工作。受地震影响,梅努寺出现严重垮塌,残存结构也存在着明显开裂、倾斜、失稳等危险迹象,贠作义和毛冬旭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绕着寺庙缓慢移动,每扫描一个部位,他们就要调整一次仪器的角度和参数,确保能全面、准确地扫描到每一个角落。在皎多枝佛塔下,他们要爬到30余米高处进行扫描,这对他们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汗水不停地滚落,衣衫汗湿贴在背上,但他们依然坚持着,直到完成最后一项任务。

准备赶往玛卡亚古城时,毛冬旭因持续高强度工作和高温环境,出现了头疼、恶心等中暑症状。他脸色苍白,脚步踉跄,身体虚弱,大家都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咬了咬牙说:“我不能休息,灾区的文物等不起!”稍作休整后,他就又重返岗位。在玛卡亚古城内,他坚持完成了瑞西贡佛塔、瑞雅弄多佛塔及玛卡亚瑞萨迪佛塔的扫描检测和病害调查等工作。

驰援灾区期间,贠作义在勘察日志中写道:“当余震来临时,我紧握测振仪的手在颤抖,但看到数据完整传输的那一刻,我知道这一切值得。文化遗产无国界,我们的专业能守护人类共同的记忆,便是最大的荣耀。”

日夜奋战了12天,贠作义和毛冬旭克服异国环境种种不适,无畏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圆满完成了国际援助重任。在震后勘察评估交流会上,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考古与国家博物馆司曼德勒分局的官员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说:“你们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让我们深受感动,你们为缅甸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缅甸人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