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研究
【陕建控股】墨香永续传青史 碑石无语记功伟——陕建三建集团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纪略
时间:2025-09-01
来源:陕建控股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陕建三建集团承建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历经934个日夜奋战后正式开放。这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殿堂巍然矗立,以全新姿态迎接八方宾客,成为彰显陕西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地标。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老馆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34件,因藏品体系完备、体量巨大、价值极高,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宝库”。

但由于馆区面积所限,诸多珍贵石刻藏品无法对外展示,扩建改造迫在眉睫。2022年10月28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下,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新馆既延续了碑林自宋代以来“廊庑环绕,碑亭居中”的经典空间布局,又巧妙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使整个博物馆成为一件独具魅力的艺术珍品。

项目在原馆基础上扩建北区、东区、西区,并对现有馆区进行改造升级,总建筑面积达7.12万平方米,其中地下5.1万平方米,基坑深达22米。

项目地处闹市、场地狭小、工期紧迫……一系列难题摆在了陕建三建集团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部的面前。然而项目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在冬日里向一个个困难发起总攻。

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筏板浇筑的质量,项目部采用“跳仓法”施工,就像“棋盘”一样将施工区域分为数块,筏板整体采用型钢做马凳在22米的深基坑中架起“骨骼”,再分仓进行浇筑,这个办法不仅大大节约了施工工期,更有效避免了传统结构浇筑后预留浇筑带带来的质量问题。

为解决建筑抗浮的问题,项目巧妙采用“抗浮桩”+“V型筏板”技术组合拳,在基坑底部钻入深20米的抗浮桩,同时浇筑V型混凝土筏板,双重法宝最终让这个埋深达22米的建筑基础坚如磐石。

该项目地处城内,早上六点至晚上十点工程车辆不得进入。项目部为避免“土挖不出去、材料进不来”,他们仔细测算,精密调度,将每辆工程车进出项目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保障进出口通畅。为了方便材料装卸,他们在两万平方米的场地竖起5台塔吊和2台吊车,确保材料随到随卸。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为一座地上一层、地下二层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大气宏阔、庄严肃穆,游览在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碑刻文物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建筑物混凝土本身的肌理呈现出一种古朴庄重的观感,项目技术团队反复调试测验,制作100余块样板,选择了最佳方案,获得了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一致认可。

文物保护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8000余方碑刻通过墓志碑馆、石刻艺术馆等系列展馆得到更好地保护与展示,需将老馆的大型国宝级碑石共计38块搬迁至新馆内。搬迁石碑包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多宝塔碑”等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的多个国宝级石碑。其中最重的石碑重达12.8吨,高近5米。

如何让石碑从老馆中仅高3米的门里搬出来?如何将搬迁出老馆的石碑放进新馆负二层?如何确保石碑在搬运过程中不受一丝损坏?

为此,项目部专门组建了专业的文物搬迁团队,经过多轮讨论和反复测算论证,根据每块石碑的特点量体裁衣,给每一块石碑制定了一对一搬运方案。

搬迁团队先给每一块碑做一个保护钢架,再对碑座和碑身四周进行加固,使保护钢架与文物本体形成一个整体。上面不能拆,就往下面走。搬迁路线还需避开老馆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大型碑石出展室还需开挖地面,把石碑落到“平移轨道”上,再一点一点平移“推”出展室。

为了确保石碑吊装安全,搬迁团队来到西安市城建档案馆,查阅了当年整修柏树林街道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调取了路面地基、厚度和承载力数据,又邀请机勘院对路面进行整体扫描勘测,确定道路下边是否有空洞。经过科学充分的准备,并进行模拟试吊后开始正式吊运。搬迁团队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成功吊装了包括“昭陵六骏”在内的多个大型国宝级石碑。从第一块石碑搬出老馆到最后一块碑落入新馆,虽然仅有几百米的搬运距离,但他们足足用了一年时间。

这个项目B2层、B3层局部为石刻类重点文物藏品库区域,消防有着特殊设计要求,在保证人员消防安全的同时需要兼顾文物自身安全,因此石刻类文物藏品库设计使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能有效避免石碑受高温烘烤下因普通喷淋温度骤降导致文物表面受损的风险。同时为了确保藏品库区域恒温恒湿,整个藏品库区域都采用恒温恒湿空调机组,还独特设计了直膨式新风空调机组,对室内空气起到过滤、除湿、加湿、空气净化作用,既保证了新风换气,又有效地去除了空气中的尘埃杂质,保证了长期封闭空间内的空气有效流通。此外,为防止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文物造成损害,新馆在建设时为文物加装了8种共计188组减隔震构件,将整座博物馆托举起来,如同给文物穿上了一层“防弹衣”,能够有效缓冲地震带来的冲击力,大幅提升藏品、场馆建筑的安全性。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发挥BIM技术全程模拟与智能监测系统的技术优势,组建技术攻坚团队,攻克多项重难点工艺,累计斩获国家级QC成果2项、省市级QC成果17项,荣获国家级BIM成果4项、省级BIM成果2项,取得国家专利认证5项、受理7项,并成功实现五小创新成果1项及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成果1项,打造了博物馆建设新地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向着国内建筑最高奖鲁班奖发起冲击。

历经九百多个日夜鏖战,陕建人以匠心筑基,以文化铸魂,浇筑起了博物馆建设的崭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