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凌晨,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大桥悬臂浇筑段实现精准合龙,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节点突破,为西安“北跨”战略交通动脉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渭河特大桥作为全线最大控制性工程,全长2202米,是连接主城区东部与渭北的重要枢纽。桥梁按3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最大冲刷深度为26.23米,最大桥高25.55米,全宽33米。其中变截面悬臂浇筑箱梁共计2098m,分3联13孔布设,最大跨径105m。下部为群桩承台,薄壁空心墩结构。其余为30m箱梁与50mT梁+柱式墩结构。
攻坚克难 锁定节点
2022年项目开工战鼓擂响,陕西交控建设团队鏖战“白+黑”,严守“三不交”铁律,紧盯枯水期窗口,春节无休、集中攻坚,以“抢出地面、抢出水中”的决绝,在2024年6月洪峰来临前主墩破水而出,为全桥建设锁定胜局。面对冬季异常严峻的雨雪天气和复杂地质条件,建设者们发扬“冒雨顶雪”的拼搏精神,单日最高完成6根桩基施工,连续30天保持日均4根的施工进度。统筹制定施工节点,抢抓枯水期黄金时段,科学规避夏季高温影响,合理配置冬季施工资源,实现环境因素与工序安排的最优匹配,既满足进度要求,又多方案降本增效。
技术创新 铸就品质
面对桩基深度大(主桥桩径2米、设计桩长68米、最大孔深84米)、地质复杂(富水流砂层夹杂粉质粘土及卵石层)、深水围堰支护难度高、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控制严等系列技术难题,项目团队以科技攻坚:
优化工艺:成功应用“引孔+跟进振动下沉长护筒+反循环钻机成孔”工艺,克服不良地质,实现水中桩基100%合格。自主研发的“桩基钢筋笼定位装置”获国家专利及省质量协会成果优秀奖、中国施工企业微创新奖。主墩承台位于水下17米,最大开挖深度24米,地质条件复杂,水位频繁涨落,使得围堰支护参数要求极高,开挖难度前所未有。项目团队采用桩架式长螺旋“引孔”工艺,成功振动沉入双层31米钢板桩,通过中间填塞粘土封水、设置多层围檩支撑,并配合长臂抓斗机“抽砂法”的组合施工方案,最终在汛期来临前顺利完成全部水中承台和薄壁墩施工。
精细管控:在深水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与智能温控,确保质量。20座单体697m³的水中承台,面临着钢筋与冷却管密度高、大体量混凝土需分层一次性浇筑、水化热集中释放等技术难题,同时还要应对围堰渗透、流沙管涌等风险。项目团队采用“定位钢模”精准固定钢筋及冷却管;实施30-50cm厚分层浇筑,延长散热路径;预埋4层冷却管实施15天连续循环水强制降温,并配合温度传感器网络动态调节冷却参数。24小时不间断的基坑监测与持续降水,成功攻克施工难题,为上部结构施工筑牢根基。
智能监控:悬臂浇筑阶段,运用“模拟+监测”技术体系,实时监控、动态纠偏,确保合龙精度完美达标。
面对悬臂浇筑线性受温度变化、不平衡沉降、挂篮形变等多因素影响,难以控制且施工不可逆等挑战,项目团队构建“模拟+监测”的技术体系。施工前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复核,多方案模拟演算;施工中通过传感器阵列,实时监测挂篮变形、梁段标高等关键参数,与模拟理论对比分析,通过精算设置预拱度、精准调整挂篮走行等关键技术,动态纠偏,精确控制。2025年8月14日,渭河特大桥悬臂浇筑全部成功合龙,根据监测结果,全桥线形与应力状态完美达标。
数智赋能 安全绿色
智慧管理:通过构建拌合站管理系统、AI监控监测系统、智慧梁场三大核心模块,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智慧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
拌合站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混凝土的拌合生产,实现质量精准溯源、生产数据智能统计分析及异常情况预警研判;AI监控监测系统对施工现场不安全行为、危险状态等场景进行智能识别、影像抓拍及实时预警;智慧梁场通过智能设备构建的智能物联网平台,集成生产运作管理、形象进度看板、智能化工序质量预警、台账报表、环境监测等多维度数据看板,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施工方案滚动调整,科学配置资源,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筑牢安全:构建“五位一体”防汛体系,创新“安全积分超市”,严格执行“三测一检一教育”安全制度,通过模拟事故场景打造沉浸式安全体验。项目至今保持“零”重大事故、环境污染和职业病记录。
绿色施工: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措施,通过安装喷雾桩、喷雾管道,有效控制扬尘指标,在西安市公路工程扬尘治理差异化管理评级中连续获评“A类工地”,为全线标准化施工树立了典范。
渭河特大桥的成功合龙,是西安“北跨”战略交通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10国道西安过境公路项目团队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高标准推进后续工程,全力打造品质工程,为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现代化交通网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