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的碧波,携着喜马拉雅山的壮阔,蜿蜒千里,在孟加拉化作奔腾的贾木纳河。在这里,孟加拉东西部工业发展的能源大动脉——由陕建安装集团承建的东气西输天然气管线工程近日已经完工,即将交付使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工程位于孟加拉首都达卡市,包括两段共5公里的埋地管道,5公里的沿跨河铁路道桥架空敷设管道。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孟加拉西部工业用气短缺的困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感谢你们,将账本变成了友谊的契约”
近年来,陕建安装集团积极发挥石化特级资质和国际化EPC管理经验,坚定“走出去”战略,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陕建力量,积累了丰富的跨国工程建设经验,并运用于孟加拉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中。
跨国工程,语言关是项目团队必定遇到的“拦路虎”。经理助理吴剑波作为团队唯一的专业英语人员,一抵达孟加拉就迅速投入工作。他白天跟随技术人员跑现场,晚上熬夜整理专业词汇,用两周时间整理出厚达200页的中英孟工程术语对照手册。为了更清晰准确的表达专业词语,吴剑波自创“图片词典”,用手机拍摄实物照片,再配注上中英孟三语名称。正是得益于这本手册,有次暴雨冲毁了临时道路,他们与当地村民协调沟通,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抢修,为项目推进争取了时间。
语言关顺利通过,征地的麻烦又来了。当地村民不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对征地抵触情绪比较严重。为让当地村民了解征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经理张卫涛带领团队每天驱车十二小时,用英孟双语制作征地规划图,附上收益对比表,为村民讲解征迁后周边设施改善和直接收益。他们连续21天驻守村庄,白天帮村民修屋顶、教小孩用计算器,晚上沿着漆黑的土路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最终获得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提前17天完成征地任务。
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周边村庄数百户居民用上了安全、便捷的天然气。电厂、肥料厂等40多家企业也用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替代了原本使用的柴油或煤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村民代表给项目部送来了亲手织就的围巾,激动地说:“感谢你们,将账本变成了友谊的契约。”
在前期勘查管道地段地下水位时,管道工长张三龙发现业主提供的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他心里像油煎一样着急,顶着45度高温,连续7天扎在工地,带领4个当地工人,沿线挖掘53个探坑采集水位样本,绘制了沿线水位图,细致地标注出相应的降排水和局部换填方案,为后续管沟开挖和沟下焊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终于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可以考虑开工了!”
“这里河水流速这么快,水上浮船进行吊装稳定性太差,施工安全系数过低,必须用两艘拖轮来稳住。”生产经理房皓文说。
“这样不行。”技术负责人郭子刚扬声反驳道,“应用两艘锚船,挡在吊装浮船的上游,这样河水流速就能降下来,吊装系统也就稳定了!”
商讨方案时,团队成员你一言我一语,详细推敲,再苦再累,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由于工期紧张,他们会后顾不上吃饭,连夜组织人员机械前往施工现场,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水上测试和现场验证,最终认定用锚船挡在吊装浮船上游的方案安全性更高,避免了因为辅助机械的偶发故障造成停工隐患。
沿跨河铁路大桥的5公里管道涉及多家承包商交叉施工、水上作业管理、水位流速监测等多项施工难题,是否能寻找到最优解,成为项目如期履约的关键。
为了确保船舶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水上运行管理团队在炎炎烈日下,连续奋战七天,针对5公里长的水上作业带,制作了长达65页的水位网格监测图,并完成了泥沙底质摸底和流速区域图。同时对于水上作业机械进行模拟测试,最终形成八字锚链布局,成功抑制了横向偏荡,增强了抓驻力,为水上作业段的正常高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极端天气下的连续高强度奋战,团队成员纷纷病倒,在医院挂点滴的时候,一个个还高兴地说:“终于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可以考虑开工了!”
面对水上作业难题,项目团队邀请当地多家有水上施工经验的公司到项目部交流讨论,经过多次反复研讨和实地查勘,他们创新采用河道局部疏浚、施工码头模块预制、浮船吊艏艉抛八字锚、无差别水上机械整体移位等方法,连续克服了水位流速暴涨、交叉施工和河床上升等不利因素,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
“没有中国人完成不了的工作”
凌晨1点半的河堤,探照灯将管沟照得雪亮。距河堤脚仅2米的钢管焊接现场,班组技术员张振盯着振动监测仪屏幕,数值始终控制在2.5毫米/秒红线之下。这是通宵作战的第七个夜晚,埋地段的5公里管道,必须在清晨前完成半自动焊填充盖面。张振额头上冒着汗,眉头紧锁,生怕出一丁点差错。
埋地段的管道多在受限区域施工,如火车站广场、河堤、交通要道等,地下管线、电缆等排布复杂。项目部提前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开挖方案,采取打钢板桩、夜间施工等安全技术管理措施,三班倒加快施工进度。
孟加拉环境潮湿、大风大雨雷电频发,保证管道焊接质量和施工进度成为难题。项目部安排专人烘干焊条,改造防风棚并增加空气烘干机,还在桥梁上设置临时休息棚,加强安全培训和防护措施,为工人配备了救生衣、救生船、医疗箱及防暑降温补给站等防护装备和设施,同时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安全“零事故”目标。
凌晨5点天刚破晓,5公里埋地管道的最后一节顺利收官。张振抻了抻酸痛的脊背,揉了揉眼睛,终于松了一口气。经过连续奋战,管道焊缝合格率高达98%,堤顶沉降量仅0.8毫米,让前来接班的第三方无损检测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项目建设过程中,孟加拉能源部和业主领导多次考察现场并给予高度赞扬:“没有中国人完成不了的工作!”这支以90后为主的项目团队,在异国他乡攻坚克难,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创造了最快桥梁架设管道速度和最高管道焊接合格率的多项施工纪录。他们秉持“建造精品、追求卓越” 的坚定信念,成功打造出陕建在“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上的又一力作,彰显了中国建造的“硬核”实力和魅力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