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研究
【陕煤集团】所属化工集团:聚焦产业链“卡脖子”难题 以创新链突破发展瓶颈
时间:2025-06-25
来源:陕煤集团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煤集团所属化工集团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牵引,锚定陕煤集团“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攻克高端聚烯烃、煤焦油基航空航天特种油品、高强高模碳纤维等“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以科技创新的实质性突破推动改革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科学研发体系,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陕煤集团所属化工集团立足“科技兴企”战略定位,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分类分级分阶段”精准管控模式,并实施“抓两头、放中间”的科研管理机制,保障研发高质量推进。一是分类分级分阶段,提升科研管理效能。依据项目技术先进性、创新性和投资规模,划分研发项目等级,匹配差异化管理标准,实现“精准施策、动态优化”。对基础研究类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对应用开发类项目强化市场导向,对产业化项目推行企业主体责任制,确保科研资源高效配置。二是“抓两头放中间”,放权赋能激发活力。严把立项关,建立产业战略匹配度、技术可行性、知识产权自主性和经济效益可量化四位一体的准入门槛,确保项目技术价值与市场前景并重。强化过程管理,采用“里程碑”节点管控模式,在方案、预算框架内赋予项目团队科研自主权,提升创新效率。 

二、突破“卡脖子”技术,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陕煤集团所属化工集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围绕煤基新材料、高端化学品、高端碳材料三大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技术,强力推进短板产业补链稳链、优势产业强链延链。一是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存量业务提质增效。以存量产业低碳转型为引领,推动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双赢的新局面。开发“无汞触媒电石法PVC新工艺”,解决传统工艺重金属污染难题,获评国家重点推广绿色技术。通过“低成本干喷湿纺技术”提升碳纤维生产效率40%,打破国际垄断,将生产成本降低30%。优化MTO及烯烃分离装置,甲醇日产量提升5%,聚烯烃日产量增加24吨,实现稳产高产目标。二是开发高端新材料,加速产业链升级。自主研发形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各自赛道实现并跑或领跑,彰显了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的发展潜质。开发出高附加值聚烯烃产品,部分牌号替代进口,应用于汽车、医用包装等领域;全球首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投产后,将成为行业标杆。突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技术,产出航空航天特种燃料、超高压变压器油等产品,年增效益10亿元,形成“煤-油-新材料”产业链闭环。攻克T800级、T1100级碳纤维(强度超7000MPa)规模化制备技术,应用于C919大飞机、长征火箭等重大工程,填补国内空白。

三、加速成果产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陕煤集团所属化工集团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产业化落地成效显著。T800级大丝束碳纤维(48K)年产能超万吨,成本降低30%,带动风电叶片、储氢瓶等下游产业发展。全球首套120万吨/年煤热解示范装置稳定运行,煤焦油收率达格金理论值的155%,树立行业新标杆。50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装置产出高端油品,年效益近10亿元,填补国内空白。二是知识产权护航核心竞争力。累计申请专利234件,2024年新获授权专利134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制(修)订标准10项,其中国家标准6项,在碳纤维、煤基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专利池”,保障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三是产学研合作赋能创新生态。与西安石油大学共建“博士工作站”,定向培养高端化工人才。联合西北大学、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成立“航天特种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航天燃料国产化。探索“企业命题、高校攻关、产业应用”协同模式,推动多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