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为充分挖掘新疆各地水资源潜力,盘活利用好耕地资源增加粮食种植,和田县在色格孜库勒乡、吾宗肖乡等6个乡镇共规划粮食产能提升工程16万亩。2023年对吾宗肖乡、色格孜库勒乡片区进行公开招标,陕建控股所属水土工程部顺利中标,承担土地平整、田间灌溉及电力工程等建设任务。
这是陕建控股集团落实“四新战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2023年1月17日,陕建控股所属水土工程部项目经理张红伟带领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虎狼之师立下军令状,奔赴3000公里外的和田县,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和田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占地2.24万亩,施工区域相当于一个小县城。要在短短75天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困难可想而知。
刚进场,大家望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傻了眼。在哪儿住?活怎么干?都是两眼一抹黑。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他们在距离工地3公里外的村子一个废弃小学安营扎寨,总算有了落脚之地。踏勘地形,放线测量,他们天不亮背着仪器和水壶出了门,在松软的沙子里顶着腊月刺骨的寒风徒步7公里,晚上回到项目部筋疲力尽。中午没法回家,只能喝几口水吃干粮充饥,晚上才能吃一顿像样的饭。
初来乍到,干燥的环境和强烈的紫外线让他们脸上皴裂,嘴唇起皮,这群关中小伙水土不服,纷纷出现呕吐、腹泻、头痛、失眠等症状。更难熬的是每天一场沙尘暴,黄土漫天,沙尘飞扬,能见度不过数十米。大家头上、脸上,嘴里,衣服上全是沙子,一个个活脱脱成了兵马俑。张红伟给大家配备冲锋衣、护目镜、面罩和口罩,沙尘暴来的时候,他们穿戴上装备继续作业。
要将沙漠变良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沙漠推平,推到设计标高,随后在地下埋设管道。这些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密集分布的管子是农作物灌溉的重要渠道。这样的工程在内地再平常不过,可要在15平方公里的沙漠里埋设管道,大家一时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技术团队每天开会商讨方案,最后决定采取化大为小的方案,将工区划分为25个地块,一个地块相当于700亩地,一个地块一个管道系统一个泵房,整体布局分块作业的思路确定了下来。可接下来,困难接踵而来……
由于施工场地大,作业面分散,组织人员、安排工作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混凝土工长兼实验员白洋洋开车从田间小路接送工人、运输设备,一天下来要跑200公里。项目部配备十辆车不够用。夜间施工,沙漠里没有电,除了月亮星辰漆黑一片。为了赶工期,项目部给每个作业面配备了发电机,偌大的工地上,灰暗的灯光下,发电机和施工机械响彻一片。3月的和田,白天大家热得穿短袖,到了晚上气温只有几度,工人们穿着棉衣,头上冒着热汗,回填管沟,修田间路,修建泵房,一直忙到后半夜。
为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项目吸纳上百名维吾尔族工人,可当地人说维语,项目管理人员说汉语,沟通成了一大障碍。维族工友不识图纸,干活都是凭感觉。有一次,工长看见一名维族工友没有按照图纸要求安装管道,阀门装错了,便立刻制止他,手舞足蹈连说带比划,这名工友一点没听懂。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有点汉语基础的维族工友来当翻译,才解决了难题。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工地上发生着。
最近,项目建设已完成80%,工地上200余名工人日夜奋战、100多台施工机械来往穿梭,万亩沙漠已然呈现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雏形。项目外围柳树林带已经成型,抵御风沙侵袭。
又到一年花开时,从昆仑山北坡流下的雪水汇入玉龙喀什河,润泽了新疆和田县这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干涸的土地。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播种时节,届时小麦种子播撒在沙田,地下出水桩定时灌溉,贫瘠的荒漠将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提升当地粮食生产能力。
陕建水土工程部的虎狼之师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精神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擦亮陕建名片,在新疆的沙漠戈壁唱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