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明之邦,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有文化,自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笃定;企业有文化,则会上下同欲、齐心协力,焕发勃勃生机。文化能让人有精气神,文化也能让企业有精气神。通过陕西有色“聚”文化的运行实践,我认为,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正像有色金属冶炼一样,需要从原矿中精选、精炼、精加工,通过不断地整合优质资源,修炼出带有企业自身烙印的精气神,这样的文化才富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接地气,注重“土生土长”
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它应该重在塑造员工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感、一种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责任感。企业文化从企业诞生之日便已开始自发孕育。最近微信很流行的一篇文章《一辈子的光阴扔在单位》中有句话印象很深,“没有谁,是为单位而生的,但多少人,却要在单位里终老”。作为文中所说的单位,我们的企业要提供给员工的绝不能是文中描写的那种憋屈、无奈与无助感。我们要在企业文化自发形成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设计、战略规划,对企业哲学、流行文化、思想潮流等进行去伪存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团结、进取、拼搏、创新等正向文化进行归集,让正能量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调,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清清楚楚、毫不含糊,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下,将企业的愿景转化为员工的梦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家庭,中国人对家庭有一种神圣感,它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一种浸入心灵的人文情怀,更是维系组织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善于从企业与员工的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使企业文化“人格化”,使员工自觉以企业为家,以企业兴衰为荣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要打造出这样的企业文化,必须紧扣实际接地气,必须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它要将根深深地扎进企业的历史传承、行业特点、地域特征、风俗习惯中,以员工的广泛认同、积极参与、成果共享为衡量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有意义。否则,企业文化自上而下操作,简单地由领导定调,再找专家设计,最后灌输给员工,这样的文化往往缺乏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合节拍,注重“因势利导”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企业间最高层次的竞争,不再是资金、技术、人员、策略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有没有一种“劲”,一种昂扬向上、追赶超越的精气神是比金钱更有力的竞争筹码。从一些成功的案例看,谁塑造了优秀的文化,谁拥有优秀的经营理念并将之转化为企业行为,谁就会成为竞争的优胜者,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当然,在企业文化的落地推进中,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能没有执行力,否则再好的文化设计也等于零。我个人认为,要注意把握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相辅相成的节奏,要始终围绕“人”去做工作,因势利导,注重以共同的使命和愿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文化落脚在人的精气神的塑造上,落脚在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上,培育员工队伍昂扬向上、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状态,最终将企业文化内化为员工内心的价值认同,形成文化共同体,进而产生凝聚力、战斗力,形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合力。
企业文化的“因势利导”,说到底,就是给员工加油打气。气可鼓不可泄。在当前有色金属行业遭遇挑战、困难重重的关键时期,我认为,企业文化的鼓点就必须敲在鼓舞士气上。要善于以企业转型升级、并购重组的一个个活生生事例激励士气,坚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引导员工在热爱与责任、团结与进取、人文与和谐、延续与创新上与企业保持合拍共振,做到管理者敢于决策、敢于承担风险,员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勤保养,注重“推陈出新”
企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构成的多样性、建设的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保持对环境的敏感度,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要像汽车定期养护一样,做好企业文化的“保养”,使其推陈出新,紧跟企业形势和员工思想动态变化。
此外,因为企业发展会遇到不同的阶段,员工知识、年龄、思想结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显著变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会随着这些变化进行结构性“推陈出新”,以便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企业和员工实际。就像中医看病,基本的方子不变,但根据具体情况对个别药物、剂量等有所增减变化,只为更好地抓住症结,对症下药。
企业文化的常保养、勤维护,还体现在要认真研究员工队伍的认知习惯,确保企业文化推进的方式方法使员工乐于接受。要认真研究员工队伍的利益诉求变化,以更好地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有指向性。尤其在当今自媒体时代,要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特点,掌握新语境,使企业文化在传播中驾轻就熟,占领更多的阵地与舞台。
企业文化的“推陈出新”表明,企业文化既然从企业实践而来,就有必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完成“空中加油”。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思维模式下,企业文化要保持长久生命力,为企业的精气神源源不断灌注能量,一元多导、包容多样的观念就必不可少。为此,企业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在坚持主题教育、劳动竞赛、先进选树评比等常规活动的同时,能够积极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打通与员工沟通的零距离,善于学习思考,勇于探索设计更多切实可行、时效性强、参与广泛的载体,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与思想政治工作、文明建设相配合,达到借力推动、促进工作的目的。
企业由一个个人组成,企业文化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使大家都想做最好的自己,不因诱惑而迷茫、不因困难而消沉、不因挫折而回头,这样,一流企业靠文化留人的目标将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企业文化建设未有穷期。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考验下,陕西有色将继续淬火精炼自己的“聚”文化,从产业全局高度思考企业未来,继续高度关切发展逆境中员工的文化需求,推进“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坚信,优秀的企业文化赋予有色人充足的精气神,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正是我们扬文化之帆、树企业之魂大有作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