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浐灞第四学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EPC)迎来一批特殊的“新工人”:由外墙喷涂机器人、地面整平机器人、室内喷涂机器人、测量机器人组成的智能施工“天团”,在建筑工地上集体亮相。
项目现场,这些“黑科技工人”展现出了超越传统施工的硬核实力。外墙喷涂机器人的机械臂可360度旋转,搭载的激光雷达能实时扫描墙面轮廓,自动调整喷涂角度与涂料输出量。即便面对弧形窗洞、倾斜腰线等复杂结构,也能实现无死角覆盖。地面整平机器人则配备智能传感系统,在排水沟、设备基础等异形区域,只需工人通过手持终端简单引导,就能快速切换作业模式,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画出”平整线条。
“以前高空喷涂得搭脚手架,一个工人一天最多完成30平方米,现在机器人单班就能干90平方米,还不用担心中暑和坠落风险。”一名管理人员说道。此刻他正通过监控屏远程观察机器人作业,“我们从‘操作者’变成‘指挥官’,效率和安全都翻了倍。”
实测数据印证了智能建造的革新力量。项目技术负责人出示的施工测评报告显示:外墙喷涂机器人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色差统一度达95%以上;地面整平机器人在复杂区域的作业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50%,平整度合格率高;室内喷涂机器人通过高压无气喷涂系统,使天花板与墙面的边角覆盖率提升至100%,涂料利用率提高20%,每年可减少近10吨涂料浪费。
最令人惊叹的是测量机器人的“火眼金睛”。它搭载的AI图像识别算法,能在2分钟内完成单个教室的墙面垂直度、地面平整度、天花标高的全项检测,数据自动上传至云端形成三维模型。“过去3个工人测一个房间要半小时,现在机器人单兵作战,效率提升2至3倍,还能避免人为读数误差。” 项目质量负责人说。这项技术让隐蔽工程验收从“纸质记录”升级为“数字留痕”,为后续运维埋下“智能伏笔”。
建设过程中,“人机协同”的新型施工模式已成为常态:工人通过平板电脑设定机器人的作业参数,机器人自主完成重复性高、危险性大的工序,遇到复杂情况时,工人通过远程操控介入调整。这种“人类智慧+机器精度”的组合,不仅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也让施工安全性得到显著增强,从源头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机器人不是简单替代人工,而是重构施工逻辑。” 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在项目的智能化探索,是九建集团践行 “科技赋能建筑”理念的缩影。下一步,随着建筑机器人的迭代升级,BIM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智能建造将在绿色施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释放更大潜力,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