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之窗 > 企业动态
【陕建控股】陕北高原战风沙 智慧建造筑“油城”
时间:2025-04-29
来源:陕建控股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北高原,朔风猎猎。走进陕西化建公司二公司承建的榆林原油储备库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如战鼓擂动,重型设备全速运转,500多名建设者穿梭忙碌,8座10万立方米巨型储罐如钢铁巨人拔地而起。

陕西化建公司承担了这里4座10万方原油浮顶罐、总图库区综合管网、道路给排水消防、行政管理区所有单体土建安装等关键施工任务。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原油战略储备能力,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开始,陕西化建铁军们就深知责任重大,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必须精雕细琢,以匠心出精品。

“大家看清楚,激光头距离焊缝15厘米为最佳,太近容易伤母材,太远则除锈不彻底。” 项目技术总工周友喜拿着新工具给工人们演示着。面对储罐焊缝除锈补漆任务工程量庞大、高空作业频繁、施工周期漫长以及除锈质量参差不齐等难题,项目部引入先进的激光除锈设备。这神奇的设备恰似一位能量十足的“光剑侠”,利用高能量的激光束,精准作用于锈层,可将锈层瞬间蒸发或剥离,效果十分稳定,一举颠覆了传统作业模式,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经测算,工期缩短近三分之一,节省人力、物力成本约20%,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走进施工现场,笔者看到,技术工人手持高压喷涂枪,淡蓝色的雾状涂层在空气中迅速凝结。这是项目团队引入的高寒地区专用的防腐工艺——纳米级涂层技术。“这涂层里的纳米颗粒比头发丝还要细千倍,能死死咬住罐壁,实现零下40摄氏度不开裂,盐雾环境不生锈,简直是给储罐穿了件会自愈的铠甲!”技术员老张说道。经过纳米涂层精心处理的储罐,使用寿命可延长20年,不仅为项目的稳定运行筑牢根基,更让后期维护成本大幅降低,成为高寒地区储罐防腐的革命性解决方案。

在项目指挥中心,操作员坐在屏幕前,手指轻点,无人机与现场视频监控便化作“空中哨兵”,对施工现场进行360度无死角巡查。安全隐患在高清镜头下无所遁形,施工布局通过三维建模清晰呈现,足不出户就能将千米之外的现场动态尽收眼底,这是榆林原油储备库智慧建造的一个缩影。

项目团队打造智慧工地,如同给施工现场装上了“中控大脑”。BIM技术为施工搭建起可视化的数字孪生场景,每一根管线的走向、每一处设备的安装都在虚拟空间中精准预演;安全“电子卫士”则能实现从智能安全帽的定位追踪到安全预案的自动触发,打造了精密的现场安全防护网。

最引人注目的,是项目应用“数字化交付平台”的场景。“以前找份资料得花上大半天时间,有时翻遍档案室都不一定能找到。现在不到一分钟就能搞定,效率直接翻了好几倍!”技术员李杰笑着点击屏幕,输入关键词,眨眼间几十份相关图纸、检测报告便齐刷刷地呈现在眼前。项目团队将全流程的数据资料汇入平台,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工程数据图书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让图纸、影像、检测报告等信息智能关联,实现检索内容的精准定位,曾经烦琐复杂的工程管理工作,如今变得轻松便捷。

“安全帽下颌带必须系紧!高空作业二次保护绳再加一道!”天刚亮,安全环保部部长王绞生就开始了一天的安全巡查工作。在这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地,严密的HSE管理体系融入细碎的日常工作,成为深入人心的“安全密码”。

陕北地区大风、沙尘天气频繁,对施工造成安全隐患。项目团队特量身定制一系列防护办法,进行清理高空材料、加固配电设施、清理地面物料、信息告知传递、应急信息分享等应急工作。有一次,王绞生提早通过天气预报得知沙尘暴即将到来,他不慌不忙,一边查看智慧巡检系统的各项数据,一边攥着对讲机发令:“兄弟们注意!沙尘暴预计三小时后抵达!”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安全管理人员立即详细检查临时设施稳固度,对较轻的材料进行固定或覆盖,不给安全事故留一丝机会。当沙尘暴真正来临时,天地间一片苍黄,风裹着沙粒在天地间横冲直撞。王绞生挨个检查工人的防护装备,调整口罩系带,确保工人的作业安全,在风暴中有条不紊地推进收尾工作。

晨会上全员知悉的“岗位风险清单”、无人机每日三次全域扫描隐患、纳入智能巡检系统的焊工手套……日复一日的精心管理,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最终,榆林原油储备库项目交上了“零事故、零伤亡” 的完美答卷。

当朝阳跃出地平线,银灰色储罐群泛起耀眼的金属光泽。这片曾经荒凉的黄土地,如今挺立起国家能源安全的钢铁脊梁。截至目前,项目行政管理区建筑物单体工程、储罐安装、储罐充水试验均已全部完成,防腐保温、管道安装、钢结构施工正有序推进。陕西化建的建设者们,正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铁军精神,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书写新时代的能源长歌,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