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之际,在延安市宝塔区和甘泉县之间,一条新修的高速公路如巨龙般蜿蜒在群山中,这就是陕建控股所属机施集团承建的延安东绕城高速公路一标段。
项目全长32公里,含27座桥梁、7个隧道,上跨延河,下穿浩吉铁路,面对地理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环保标准严等挑战,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项目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历经4年艰苦奋战,如期实现主线贯通,给延安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随着延安市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植被覆盖面积扩大,土地含水量不断增多。由于软基严重,施工中出现多次滑坡,有着20余年一线工作经验的项目经理方勇压力倍增,将行业内治理边坡滑坡的工艺用了个遍也无济于事。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大家头脑风暴,决定打一套“组合拳”,除了采取抗滑桩、桩板墙、钢管柱等传统治理方式外,还创新在抗滑桩的桩身预埋自动化监测设备。
去年7月,项目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延河纵向桥河道地质条件复杂,石油管线、天然气管线、引黄管线及城市市政管网密集分布,浩吉铁路穿河而过,桩基施工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油气管道保护法规,施工需严格控制在管道安全距离之外,而现场空间受限,桩基施工区域与既有管线的合规协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项目外协副经理王涛每天奔走在多个部门,忙协商,走程序,眼熬红、嘴起泡,半个月后换来喜人结果:给石油管道加保护罩后方可施工。针对延河纵向桥桩基施工中面临的复杂管线制约及空间受限难题,陕建团队突破传统桩基与桥墩分步施工的惯性思维,采用“旋挖钻+冲击钻+人工精挖”的复合工艺,通过旋挖钻快速成孔、冲击钻处理硬岩层、人工精细化开挖清障,精准控制桩基垂直度与承载力;同时结合BIM技术对桩位与既有管线进行三维模拟避让,优化桩基布局,最终实现桩基直接嵌入34.4米高盖梁的一体化施工,规避了管线安全风险,直接缩短工期45天。
延安东绕城高速公路施工期间,承担中国“北煤南运”战略运输通道的浩吉铁路每天正常运行,留给施工只有两个小时的窗口期,这可怎么办?
项目部多次开会优化方案,将在铁路上空架桥改为修建铁路下穿涵洞。为确保安全高效,项目总工刘健提议将小吨位吊车更换为大吨位长臂吊车,吊运位置后移,提前将所需材料运抵现场,窗口期到时就迅速吊装,窗口期一过,再继续做准备。去年夏天,数百名陕建人挥汗如雨,与时间赛跑,完成浩吉铁路下穿涵洞修建任务,为整个项目如期交付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所含的7个隧道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的当属偏桥隧道。隧道洞口左侧40米有山体冲沟,冲沟和洞口之间有延长石油的采油井,尽管都在红线外,但导致附近山体含水量大,洞口掘进60米后土体呈现流塑状态。
一天下午,项目总工刘健通过智能监测平台发现隧道围岩变形速率异常超标,他不敢怠慢,眼看着洞顶不断蔓延的纵向裂纹,立刻果断组织工人撤出。针对隧道围岩持续变形及掌子面流塑化险情,迅速组织技术团队开展多轮现场勘查与数据分析,发现受采油井渗水及山体冲沟汇水影响,围岩已形成动态渗流场,传统支护体系难以匹配地质突变需求。团队果断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对洞顶纵向裂纹区域实施钢拱架临时加固,另一方面创新提出治理方案。通过在山体边坡施作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同时对流塑状围岩实施多梯度注浆,成功重塑隧道周边地质结构,最终实现围岩稳定。
项目将绿色施工理念深度融入建设全周期:通过减少高填深挖、优化桥隧比、集约利用服务区土地建设环保拌和站等举措,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系统性守护沿线生态安全。技术团队在边坡施工完成后利用BIM+GIS数据交换加技术手段,对边坡进行科学监测,确保边坡稳定。这些创新之举大大节省了施工工期和成本,还取得QC成果、发明专利、省级工法等多项成果,其中大断面局部饱和黄土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入选2022年陕西省企业高层次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不久的将来,待项目全线通行后,这条高原“绿丝带”将为延安市快速高质量发展再添腾飞双翼。